掌握職場上的「失敗美學」, 讓失敗經驗成為加分題

掌握職場上的「失敗美學」, 讓失敗經驗成為加分題

一位有著連續創業經驗的創業者預約了一對一諮詢, 他表示目前沒有求職的需求, 但想討論如何優化個人資歷在專業人士交流的社交平台上呈現, 以吸引更多合作機會。在對話中, 他提到幾年前與朋友共同代理的品牌僅維持一年便因虧損結束, 他疑惑: 「像這樣的失敗經驗是不是仍然應該列入經歷中? 會不會讓人留下負面印象?」

這樣的疑問我不是第一次聽到, 不僅是創業者, 很多在公司任職的職場工作者也有類似的困擾—不成功或結果不如預期的專案是否應該呈現在履歷上呢? 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被拆解成兩步驟:先評估是否需要呈現, 再來看應該如何呈現。需不需要呈現取決於這個失敗專案在工作中的佔比, 以及是否為核心職責。簡單來說就是: 「如果不提及這個失敗的案例, 還有沒有其他重點績效可以呈現?」假設在職期間負責過四個專案, 其中一個失敗, 但其他三個都有成果, 履歷上當然應該優先強調成功的專案。但如果你的工作重心就是負責推動單一主要專案, 而這個專案很不幸的取消或失敗了, 這段經歷勢必得列入履歷, 但應該如何呈現呢? 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:

1.專案中其他值得關注的表現:

一個專案裡通常包括多項評估指標, 即使最終專案失敗收場, 過程中是否仍有其他亮點可以分享? 以這位創業者為例, 代理品牌上市初期其實在網路上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新客, 儘管一年後因獲利不佳結束代理, 這仍是一個值得分享的成就。

2.專案中引以為豪之處:

也許最終的結果和數據不盡理想, 但整個過程中是否有其他令你引以為傲、能讓你侃侃而談之處? 例如: 由你帶起的良好團隊向心力; 展現問題解決能力, 突破專案初期障礙; 或是提出有說服力的市場機會分析, 促使公司投注資源測試專案等。即使最終結果不如預期, 這些資訊仍然能夠展現你的個性、特點和軟實力。 

3.從失敗結果中學習的經驗:  

公司內失敗的專案不會因為結果不好而草草結束, 通常會進一步總結經驗, 為未來業務帶來啟發–可能是更了解目標客群; 更明確產品設計的改進方向; 或是更適當的通路與定價策略。當個人經歷中涵蓋了一個重要的失敗案例時, 把後續帶來的意義和影響講清楚是很重要的。 

當時, 我就是以這三個面向來跟這位創業者進行討論。當他暢談當初所見的商機、引進特殊品類對目標客群的意義、前期創造的討論聲量, 以及後續發現客群受限、短期內難以擴大業務, 但未來仍有機會等過程, 並分享從中獲得的市場洞察時, 他的眼神發亮, 就像在說一個自己喜愛的故事, 我就確信他應該把這個創業項目列入經歷。在其他成功創業項目的基礎上, 這樣的失敗案例反而凸顯了他對嘗試新機會的熱情, 使他的形象更為立體。

對於在公司體制裡的工作者而言, 也是如此。當失敗的專案需要被呈現時, 重點不在於隱藏或美化失敗,而是要轉化失敗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。透過強調過程中展現的能力、學到的教訓,以及對未來工作的啟發,即使是失敗的專案也能成為展現個人價值與潛力的有力證明。


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